【靖苏】江山赋评注版| 引

嗯。4544字, 8知识点预警。大概下次是要分上下两篇了~

原作: @潇湘水冷 

起势. 
何谓江山? 
一水横陈,连岗三面,做出争雄势[1]。 
凡四海之内九州,州方千里,州建百里之国三十,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,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,凡二百一十国[2],国异政教,各自制断,力功争强,兵革不休,暴师经岁,流血千里。自先天子去后至今,交互攻争,遂相吞灭,百有余年矣,因以有万乘之国四,千乘之国三,敌侔争权,盖为乱世[3]。 
其万乘之国也,雄峙西北,枕戈而望江南者,渝也; 
虎踞平原,秣马而窥天下者,燕也; 
久居瘴越,据山林而守界者,楚也; 
坐断东南,划川以抵北夷者,梁也。 
中原逐鹿,谁主沉浮。暗流涌动在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,只等待某一个时刻,能掀起涛天的浪,将这片乱世一一吞没,化为潮退后浊流一洼。至于是谁幸存,谁离去,便唯有这浩繁史册知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[1] 一水横陈,连岗三面,做出争雄势 

语出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。 
背景是作者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,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。 
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,东、西、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。这样的地理形势,正是进可以攻,退可以守,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。“做出”一语,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。在词人眼中,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,活动起来了。  
然而山川形势如此险要,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,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。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,苟且偷安,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,作者所抨击的,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。 
原词如下:

危楼还望,叹此意、今古几人曾会?鬼设神施,浑认作、天限南疆北界。一水横陈,连岗三面,做出争雄势。六朝何事,只成门户私计? 
因笑王谢诸人,登高怀远,也学英雄涕。凭却长江,管不到,河洛腥膻无际。正好长驱,不须反顾,寻取中流誓。小儿破贼,势成宁问强对!

https://www.gushiwen.org/GuShiWen_ed6731a096.aspx

  

[2]“凡四海之内……凡二百一十国”这一段出自《礼记·王制》,整篇讲的是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。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值得咱们注意的点哦。 
四海:听惯了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不知大家可曾想过“四海”究竟指什么呢? 
关于这个问题,一种解释是说古人以为国之四境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海环绕,但缺乏依据。还有一种理解,说“海”其实指的是疆域范围,即疆域四至。 
当然之后还有引申义,比如说人气派大,性情豪爽,交游很广泛。 
(《汉语大辞典》)

[3]国异政教 ……盖为乱世: 改写自《战国策序》 

其中敌侔争权:敌侔,匹敌。

   

刘向这篇《战国策序》除扼要说明校勘《战国策》的大致情况外,还以主要篇幅记叙自西周兴起至秦朝灭亡的历史变迁。总结秦王朝短期灭亡的历史教训。与汉初同类散文相对照,这篇散文以舒缓从容、简约平实见长。

刘向(约前77—前6),西汉经学家、目录学家、文学家。本名更生,字子政,沛(今江苏沛县)人。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。

王耀明 .汉魏六朝文选解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9年4月 
雷敢.《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》:岳麓书社,1982
费振刚 .《两汉文》: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1-5-1

个人感觉,改写的这段,文字不难却有气势恢宏之感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大梁帝都,金陵。 
晚风裹挟过层层烛火萧瑟入殿,最终凝聚在殿正中一伴灯独坐之人手边,带起桌上纸张簌簌作响。那人却似不觉,笔尖依旧游走于纸端,任凭身畔风声飒飒,烛火晦明。

殿外的宫灯次第亮起,勾勒出一座皇家大殿雄伟的轮廓,朔风起兮,一时间模糊了线与线之间的分界,只好散作了光晕飘荡在空中,如海市蜃楼。远远的有一行人提着灯笼越走越近,为首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男子,身后跟着两个提着食盒的内侍,再往后的两列人,便皆是打着灯笼的宫女宦官了。

宫殿前的汉白玉石阶上坐着两个小太监。他们是这宫殿的守夜人。一般守夜总是最辛苦,如他们这般年轻资浅,自然无轻松活计可挑。初来乍到,总是要愤愤不平几句的,反倒是做得久了,竟也渐渐没了气性。

“罢了罢了。”一人便道,“没见他昭昭天子[4],睡得倒没咱们长呢。”

“可不是这么说,”另一个便附和道,“今天的晚膳,到现在还热在厨房里呢。”

两人不过是些十二三岁的孩子,怎能参透这里面的道理,讨论了几句毫无建树,只好齐齐叹了口气,又都伸头向殿外张望。那一队朦胧的灯笼,已经飘飘荡荡地到了近前了。

内侍和宫女们在玉阶前停下,垂首立于两侧。白衣的男子接过那两个食盒,挽着袍角踩着满阶的月色走到殿门前。两个小太监便似看见了救星般,忙起身迎上去:“苏先生您可来了,陛下到现在晚膳还没用呢。”

那男子闻言顿住脚步,回转身望向那两张尚显稚嫩的面庞,一剪秋水瞳满盛着似嗔非嗔,淡淡笑着比了一个“噤声”的手势,压低了声音道:“小点声,别吵着陛下。”

两个小太监忙捂住了嘴,唯唯点头。

“开门罢。”男子又笑了,清秀的眉眼带着与夜色清冷全然不同的温度,暖暖的似是连寒风也收敛了几分,他晃了晃手中的食盒,“我这不是带来了么?”

小太监们恍然,赶紧上前一步握住殿门兽首铜环,两人合力将半扇殿门悄无声息地推开。殿内的光顺着半开的门缝倾泻了一地,男子侧身迈入,转眼便消失在幽幽的烛光里。

殿门缓缓关上,天地间一时又是宁静。

当今的大梁天下,已经走到了绍泰四年。

绍泰,是当今梁帝萧景琰的年号。绍庭上下[5],国泰民安,端的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。久经内讧昏君之苦的大梁也确似是终于等来了一位贤明的君主。所谓“贤明”二字,贤字易得,明字难求。多少圣德天子操度量以割其下,多少勤勉之君失扶寸而祸其身。上下一日百战,贤臣不用兔死狗烹的故事屡见不鲜,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初心不负,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[6],到底难得一二。

要想遇上一位明君,总是不容易的。

只可惜如今天下,偏乃是容不得明君的乱世。

元佑六年,三国犯境,烽烟四起。各国交兵本是常事,如此一心指向一国的却是少见。时大梁客卿苏哲临危受命,执太子令牌领兵御敌,痛击敌于境上。同日,梁帝驾崩,太子萧景琰登基,定年号绍泰,是为绍泰帝。

狼烟未匿,新朝初起。这绍泰一朝自肇始起,便弥散着浓浓的硝烟气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[4] 昭昭天子: 这个用法还真没见过呢。 
昭昭: 
1) 明亮;光明 
2) 明白;清楚 
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――《老子》 
3) 形容有心事 
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。 
不知潇湘姑娘想表达的是?

[5] 绍庭上下: 绍,继也。(《说文》)

“绍庭上下,陟降厥家。休矣皇考,以保明其身。” 出自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讲的是周成王即位之初和群臣商议国政的事。说是成王其实多半应是周公的思想。诗中两次提及武王以震慑群臣,其实是一篇决心巩固政权的宣言。 
全诗有这么一版通俗而有韵律的翻译,与君共赏: 
即位之初国事商, 
  路线政策依父王。 
  先王之道太精深, 
  阅历未丰心惶惶。 
  纵有群臣来相助, 
  犹恐闪失欠妥当。 
  登位年轻缺经验, 
  家国多难真着忙。 
  惟遵先王的庭训, 
  任贤黜佞肃朝纲。 
  父王英明又伟大, 
  佑我勉我身安康。 
(https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bb647f800102w9cb.html)

[6] 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

语出《孟子》 。后面接的是:“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 敲黑板敲黑板!考点啊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硝烟气终究是散去了,只是同样散去的还有一位故人。金陵城中尚是刚立了新君红艳艳一片的喜气,自北境凯旋的军队却如一把雪白的霜刃,直插入这大梁心肺之中。

统帅战死,全军戴孝。

新君闻讯,闭朝七日,不见诸臣。后经中书令柳澄百般劝慰,方下旨追赠其为兵部尚书,封琅琊侯,极尽哀荣。琅琊是郡,与一般县乡亭侯不同,郡侯属实职,下可设相,这样位尊权重的位置仅仅是为了一个人的身后名,世人多有浮言,却都不敢拂逆,只得依制封赐。

新朝立而故人辞,便是乱世。

往后的许多日子里,无人敢再提“苏哲”二字,仿佛成了心照不宣的忌讳。曾有人偶尔在圣上面前提及,便惹得天子一言不发,随后闭朝三日,人皆惶惶。谁都不曾忘记,却谁都不曾记起,这个名字也便随着元佑朝的风云尘烟,逐渐散去了。

然而终是不曾散去的。萧景琰一日在位,绍泰朝一日未颓,这个名字便一日日熔进新朝的骨肉里,直至再也无法分离,一分离便是满身淋漓的血。

绍泰三年冬至,一人至梁,游离于边境,自称名便唤作苏哲。

消息传至京城,上下震动。一贯克己甚严行事谨慎的皇帝竟当即放下奏疏,仅与禁军统领蒙挚两匹快马出京,日行八百里赶到边境,将人带进京城。朝臣皆大骇,纷纷上书责斥陛下肆意妄行不周于事,恐为奸臣觑隙。萧景琰却不管不顾,只将人放在宫内,于责斥则一言不发。便有那见风使舵者,眼见陛下不悦,立即上言要将琅琊郡郡守撤回,重设琅琊侯。谁想一本上呈亦是石沉大海,萧景琰像是忘却了此事,任他两派连番上疏,依旧岿然不动。

朝中人自有朝中人的想法。无论外朝如何暗潮汹涌各执一词,内廷诸人,倒大多是颇敬着这位苏先生的。

宫人想得倒简单,自己是皇家的奴才,自然是陛下敬重何人,自己随着敬重便是了。又兼这位苏先生是位文采标致的人物,待下极宽仁,岂有不得人拥护之理。不出三月,各宫便都皆知,若要求陛下何事,只需与苏先生言便妥。陛下对他,总是格外的好说话。

男子侧身进殿,见那身影依旧在伏案忙碌。殿中再无他人随侍,他见那帘幕被风引得漫天飞撒,遂将手中食盒轻轻放下,走到窗边,欲要将那一人多高的殿窗关上。

“长苏?”

早被风吹得松散的窗户陡然被手一触,发出长长的吱呀声,殿中的皇帝终于被惊起,抬首透过重重帷幔看去,便见殿中不知何时而来的那一袭白衣的身影,若轻云蔽月,流风回雪[7]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[7] 三国·魏·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髣髴(fǎng fú)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(yáo)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”

男子手一顿,转身行礼道:“参见陛下。”

天子起身,从那重重帘幔中步出,一直走到近前,亲手将人扶起:“这么晚了,你来做什么?”

男子报以一笑,侧身让出身后的食盒:“小厨房备了些点心,臣想陛下今晚怕是又忘了用膳,所以备了些送来。”

皇帝也笑了,长夜中月华如水,那笑意便渐渐消散进光晕里。他转过身去揭那食盒,道:“那便看看,先生为朕准备了什么好东西。”

漆金八角云纹的食盒被缓缓掀开,烛光一寸寸泻进,将将能照亮盒内物件之时,倏然又被重重合上。与此同时,一把泛着幽幽绿光的匕首腾空而出。萧景琰握住身后人纤细到瘦弱的手腕,另一只手接住那柄被人失手扔出的匕首,反手抵上那人心口,眸中陡升寒意:“终于等不及了么?”

不日,北燕东宫,抚辰殿。

北燕太子慕容真端坐于大案后,细细读罢那一纸叙述事无巨细的密信,沉思良久,将其重新叠好塞入竹筒,交给身边近侍:“用暗语回信,只四个字,静观其变。”

近侍领命,正欲离去,却又听慕容真道:“信送来时,可绕过了集贤阁?”

近侍身形一震,回身拜倒。慕容真一叹,道:“罢了。回去记得避开便可。”

近侍依言离去。当他出现在书房外时,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跟上了他。待其转入后花园中密林时,那自金陵万里而来的竹筒,已然空而复满。

滔滔世事,撼地狂澜,便从这大梁深宫中而起,延至北燕,迁至天下。

终至崩天裂地,九州变色;终至打凤牢龙[8],翻覆山河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[8] 打凤牢龙: 亦作「打凤捞龙」。这一词用得极妙。既有敌国布局之意,又体现出己方并非寻常之辈。 
本意: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。 
●元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三摺:「安排下打凤牢龙,准备着天罗地网,也不是待客筵席,则是个杀人、杀人的战场。」
●元乔吉《扬州梦》第二摺:「怎承望晓来误入桃源洞,又则怕公孙弘打凤牢龙。」 
●元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第一摺:「他便安排着打凤捞龙计,谁着他便搜寻出劫寨偷营智。」 
(《汉语大词典》第8313页)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纵观全篇,画面感极强,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自然流畅。更有种朦胧之美。因为只交代了情节的大致轮廓,让人不自觉地得生出探索热情。

评论 ( 6 )
热度 ( 22 )

© 方依永 | Powered by LOFTER